在“郢”陷落之后的第四十三天,消息总算是传到了楼令的手上,同时传递过来的还有楚君招自焚和随之应对的方式。
“自焚了啊?”楼令阅读到这里,讲实话就是下意识认为事情糟透了。
自古以来,乃至于长久的以后,只要一个国家的首脑不屈服,该国家的抵抗就不会停止;若是国家首脑在抵抗过程中壮烈牺牲,抵抗的情绪就不会在该国的国民脑子里消失;一旦国家首脑宁死不屈,国民的抵抗情绪会被彻底调动起来。
相反,要是国家的首脑太软弱或是扛不住,国民跟着软弱的同时,国家很难不会出现内乱。
一个国家里面的人可以蠢,也能可以坏,可是不会全是软蛋。当权者在国家遭遇入侵时期软弱,一定会有强硬派站出来。这样一搞,强硬派和软弱派要先决出胜负,或是拖着国家一起死了。
能够肯定的一点,不管国家首脑之前做过什么,但凡他舍得一死,该国的其他人立刻会觉得入侵者很坏。
毕竟,入侵者连国家首脑都不放过,能奢望入侵者善待失败者的其他人?
当然了,道理挺简单没有错,问题是并非每一个民族都懂。
楼令只知道一点,他认知中的楚国绝不好被征服,历史上的楚国从头到尾也没有被外人所征服过。
现在,楚君招在“郢”失陷后选择自焚?很难不让楼令认为事情糟透了。
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天下,要说灭哪一个国家最困难,绝对是灭赵打得最艰苦。
从秦国对楚国发动灭国战争,到楚国从政权意义上被灭,肯定也打得挺不容易,乃至于是秦国动用兵力规模之最,事实却是比灭赵要好打许多。
明明现有李信在楚国损兵折将,怎么还说秦国灭楚国比赵国容易?其实是时间幅度上的差别。
秦国存着灭掉赵国的决心一定比灭掉楚国更早。
秦国在“长平之战”中跟赵国打得两败俱伤,在“长平之战”的时隔三十八年之后,秦国才将赵国灭亡。
秦国与楚国算得上超大规模的战役也就一次,那就是秦灭楚之战。
要是算灭国的耗时与兵力折损,楚国真的跟赵国没得比,并且秦国发动灭楚之战是赵、魏、韩已经灭亡的背景之下。
而楚国的麻烦之处是什么?在于楚人不轻易屈服,他们有着很顽强的抵抗外敌信念!
秦一统之后,中原列国不是没有发生抵抗,可是规模与次数上与楚地根本没得比。
到秦末时期,复国后的楚国也是反秦力量的绝对主力,尤其是秦帝国最后真的是被楚人终结掉。
“如果晋国要完成大一统,楚人绝对会是附骨之疽!”楼令才阅读到一半,脸上已经满是苦笑。
到后面,楼令才得知楚国夫人和储君员都被俘虏,表情可算是变得好看了一些。
熊员是名正言顺的楚国储君,他落到了晋军的手里,等于是掐住了楚国的脖子。
连带楚国夫人也被晋军俘虏?那样子的话,楚国贵族想抛弃储君员,无法从楚国夫人这里获得法统上的支持。
什么道理?道理就是,楚国跟所有国家一样是双君制度,君主是君,国夫人一样是君,二者都有权为国家挑选合法的继承人。
什么叫合法?就是从法统上不存在争议啊!
比如说,接下来楚国的贵族可以共举一名新君,可是该新君一来不是楚君招和楚国夫人定下来的储君人选,二来楚国夫人和储君员都健在。他们推选的新君不存在法统上的合理性,很难得到多少楚人的接受和爱戴,也很难获得列国的认可。
或许不该说列国很难认可,应该说列国绝对不会认可。
以为还是上古时代,一国之君可以用共举的方式产生吗?
即便是上古时代,很多证据表明根本不存在禅让,压根就是血淋淋的权争更迭在进行取代。
后世儒家总是崇尚上古,他们知道上古个屁,单纯就是自行构建出虚假的世界,骗人到连徒子徒孙都骗到,不相信的人也能拿编造的故事来忽悠人。
以春秋时代的政治环境来论,晋国掌握楚国夫人的好处比抓住储君员还要多。
两人一块落到晋国手里?那简直就是好得不能再好了!
为什么楚国夫人比储君员更重要?因为晋国掌控楚国夫人,便可以给楚国另立新君。
当然,晋国给楚国另立新君肯定很难被多数楚人接受,可是只要另立新君就可以给楚国捣乱了。
杀进楚国宫城的晋军还抢到了楚国的整套印玺。
那意味着什么?晋国抓住了楚国夫人,获得了楚君的全套印玺,就算没有逮住储君员,一样是掌握了楚国的“名”和“器”啊!
为名与器不可假人,历朝历代都将君主的正妻算了进去。
等楼令看到了郤至和智罃后面的一系列操作,心情立刻变得万分复杂了。
“他们也学坏了啊!”楼令心想。
像是编故事一样的编造一国之君的死法?在封建时代就是对世界最大的冒犯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人在春秋,我真的不想穿越啊!请大家收藏:(m.xingesy.com)人在春秋,我真的不想穿越啊!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